广东校园暴力?家长称遭打伤

校园暴力还是偶然冲突?广东家长称孩子屡遭打伤调解现场被砸

近日,一名广东肇庆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求助,称其儿子去年转学后多次遭遇校园暴力,最终在调解过程中,她本人也被对方家长砸伤。此事引发网友热议,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信女士称,去年9月其儿子从河南老家来到广东四会市肇广实验学校上初中,由于身材瘦小、性格内向加上说话有乡音,一年来多次被同学打伤。今年1月9日,她收到儿子班主任陈某的电话,得知孩子在宿舍受伤。医院确认,其儿子鼻软骨挫伤,鼻外观歪斜,口腔内伤口缝针,大面积挫伤红肿,嘴唇肿大,无法正常说话,无法进食,精神状态差。

事发当天,学校组织了三方家长进行调解。信女士表示,在调解过程中,“施暴同学”的母亲唐某某多次打断并与其争吵,最终拿起满瓶矿泉水砸向她,导致左大臂受伤。信女士称:“作为受害者家长,当时万分难过,施暴者家长的态度无疑是伤口上撒盐,校方态度冷漠。”事后,她报了警,警方对唐某某进行了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然而,对于其儿子被打一事,警方认为其儿子和另外两名同学属于互殴,做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最终,信女士的儿子被迫转学。

四会市肇广实验学校方面表示,该学生遭遇校园欺凌是“绝对不成立的,是偶发事件”。工作人员强调,“他家长描述的多次(被打伤)事件,并不是单独的一个同学或者多个同学对他进行欺负,而是学生之间的偶然冲突,非长期性的、有预谋有计划的且固定成员欺负张某某同学,不构成欺凌事件。”他们称调解现场出现双方家长情绪过激发生冲突后,学校已对主持调解的阮老师做出了批评教育。

对于“不构成欺凌事件”的判定,信女士表示她不认同,认为学校在该会议并没有主动提交证据,此结论片面且失实。

目前,四会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已到学校复盘相关事宜。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不仅会给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事件。

“偶发冲突”的界定标准也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无预谋、偶然发生的肢体冲突,就可以归为“偶发冲突”,不构成校园暴力。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即使是偶尔发生的打斗,如果存在一定的模式或规律,或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也应该被视为校园暴力。

家长在调解过程中被攻击也是令人痛心的一件事。作为受害者的家属,他们本应该得到学校和社会的保护,而不是遭受进一步的伤害。

在这起广东肇庆事件中,双方家长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学校则采取了“偶发冲突”的判断。

  • 信女士认为她的儿子多次遭遇校园暴力,而对方的家长在调解过程中态度恶劣,甚至对她进行攻击。她质疑学校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认为学校没有主动提交证据,结论片面且失实。
  • 肇广实验学校方面则强调“校园欺凌是绝对不成立的,是偶发事件”。他们认为学生之间的冲突是偶然发生的,不构成长期性的、有预谋有计划的攻击行为。

最终,四会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入调查,这或许能提供更公正的判断。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