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普京阿拉斯加会谈:历史重演
川普与普京在“曾属俄国”阿拉斯加会晤,引发对这段历史的热议
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举行会晤,引发外界对这块“曾属俄国”土地的历史的好奇。事实上,阿拉斯加在19世纪中期从俄罗斯手中转让给美国,背后牵动的不只是地缘政治,还有一场惨烈战争与殖民梦碎的现实考量。
沙皇政府急售“远东负担”
时间回到1850年代,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给英法联军,元气大伤。战争开销高达1.6亿英镑,让原本就遥远难控的阿拉斯加,变成沙皇政府眼中的“烫手山芋”。此外,由于海獭过度捕猎,到了19世纪中叶,阿拉斯加的经济价值大幅下滑。再加上这块地离英国控制的加拿大非常近,万一未来爆发英俄战争,这片领土将成为累赘。于是到了1860年代初,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Tsar Alexander II)认为,与其未来打仗被抢,不如主动脱手还能换些现金,便决定卖给正快速扩张的美国。
美国720万美元“买下一堆雪”引发争议
美国在1867年3月30日与俄国签订“阿拉斯加购地案”,由时任国务卿西华德(William Seward)主导,以720万美元买下这片将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每英亩不到2美分。当时美国内部反应两极,不少人讥笑这笔交易是“西华德的冰箱”、“买下一堆雪”,甚至《纽约每日论坛报》狠批,“除了冰与矮树林外,剩下都是荒地。”
历史翻转:从“冰箱”变黄金地
然而历史终究翻转。1896年“克朗代克淘金热”(Klondike Gold Strike)让反对声音大转弯,证明这块冰天雪地蕴藏着巨大价值;1968年北极海岸的普拉德霍湾(Prudhoe Bay)发现石油后,阿拉斯加更成为美国能源重镇。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渐渐认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地位,最终在1959年1月,阿拉斯加正式成为美国第49州。从被嫌弃的“冰箱”变黄金地,阿拉斯加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二战期间美军在阿拉斯加建设基地,加速当地基础建设;进入20世纪后,渔业与铜矿产业蓬勃发展,直到石油成为阿拉斯加经济命脉。1976年设立的“阿拉斯加永久基金”(Alaska Permanent Fund),将石油收益转为投资,每年透过“永久基金红利”(Permanent Fund Dividend)发钱给居民,也让该州至今仍维持“免州所得税、免州销售税”的稀有制度。此外,观光业近年也快速成长,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壮丽冰河与极光,阿拉斯加早已从当初的“不值一提”摇身变为美国的资源宝库。
军事基地象征美国北极战略
川普与普京此次在阿拉斯加会谈的地点是“艾尔门多夫-理查德森联合基地”(Joint Base Elmendorf-Richardson),不仅是美军最重要的北极战备基地,也象征着这块土地从被卖掉的殖民地,成为美国军事前线的关键一环。这座基地是阿拉斯加最大的军事设施,占地达6万4千英亩,川普在2019年首任总统任期内曾造访此地,当时他说驻扎在这里的士兵是在美国最后疆界捍卫国家的第一道防线。
尽管历史曾将土地当作筹码交换,但如今的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显然不希望,再有任何领土沦为谈判桌上的赌注。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俄英战争的背景: 阿拉斯加被出售给美国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叶的欧洲大国角逐时期。俄罗斯帝国与英国在北极地区存在着严重地缘政治摩擦,克里米亚战争更是让沙皇政府意识到自身的实力不足。
- 美国扩张主义: 19世纪中期,美国正处于快速扩张的阶段,其“Manifest Destiny” (宿命论) 主张认为美国有责任将民主和自由传播到整个北美洲。阿拉斯加被视为一块可以拓展领土、获取资源的重要区域。
- 冷战背景下的军事战略: 阿拉斯加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上,也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它成为了美国在北极地区对抗苏联的战略要地,尤其是在冷战时期更是如此。
川普与普京会晤背后的隐喻
此次川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会晤,不仅是两位领导人进行外交沟通的机会,更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思考。
-
历史回响: 会晤地点“艾尔门多夫-理查德森联合基地”的选择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历史意味。它提醒人们阿拉斯加曾一度属于俄罗斯,如今却成为了美国重要的军事基地,这体现了历史如何不断地重塑着地缘政治格局。
-
新冷战的阴影: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俄关系再度紧张。此次会晤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它反映出双方的矛盾和竞争依然存在。阿拉斯加作为两国之间交界处的地带,更加凸显了地缘政治的敏感性。
-
资源争夺: 除了军事意义,阿拉斯加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从石油、天然气到矿产资源,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未来,如何分享和利用这些资源将成为美俄之间新的合作与竞争领域。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