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父母感受?先看认知发展

孩子不懂父母感受?别误解,这是认知发育阶段!

许多家长都曾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不考虑我的感受?其实,这个问题并非孩子的错,而是来自他们认知发育阶段的自然状态。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7岁前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倾向于自身的需求和体验,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

就像玩“躲猫猫”,孩子以为闭上眼睛别人就看不到自己一样,这是因为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还没有发展出“换位思考”的能力。感到委屈或难过时,往往是因为忽略了孩子的认知局限,误解了他们的本意。

此外,亲子关系里存在着天然的不平衡。父母掌握着家庭规则和权威,孩子通常是听命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很重要。直接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每天都要累死了!”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又错了、又惹父母不开心,却无法真正理解父母内心感受。

真正的沟通应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当心累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工作真的太累了,想休息一会儿。” 当孩子做了让你伤心的事情时,可以坦诚地说:“你刚才这样说话,让我感觉很难过。” 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清晰地知道你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被动地猜测或承受情绪压力。

一些父母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总想着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强大、无所不能的一面。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觉得爸爸妈妈是坚强的,不需要被照顾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当然不会主动体察你的情绪变化,更不会想到你也有自己的难处。

想要让孩子去考虑我们的感受,第一步是我们先学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的坚强和完美,而是敢于真实地展现自己柔弱、不完美的一面。当你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挣扎与脆弱,孩子才会理解,人本就是不完美的,坚强不是无所不能,而是即使感到脆弱也敢于表达、勇于面对。

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感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地陪伴他们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看到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一、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并非障碍: 孩子在自我中心阶段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坏”的孩子,而是他们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现。家长应理解和包容孩子的行为,避免过度批评或责备,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逐步成长。

二、沟通的关键在于真诚与坦诚: 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伤心、难过或生气,而不是指责他们做了什么错事。表达情绪时,尽量使用“我”开头,例如“我感到很累”,而不是“你总是让我很累”。这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你的感受,也更愿意回应你的需求。

三、亲子关系的双向沟通: 除了父母主动表达情绪外,也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与你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他们尊重和理解。

四、行为引导比语言表述更有效: 父母可以用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帮助孩子理解你的感受。例如,当你感到疲惫时,可以告诉孩子你需要休息一下,然后一起做一些放松的事情。当孩子让你伤心时,你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五、父母自身的情感管理: 想要引导孩子理解你的感受,首先你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时,很容易让孩子感到不安和困惑。所以,要学会自我调节,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和挑战,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