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句话化解移民母的归属感迷茫
移民30年依然心存“局外人”?孩子一句话让母亲重新审视归属感
一位来自波兰的移民母亲Magdalena Olszanowski自1990年来到加拿大多伦多以来,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住在加拿大的波兰人,而非加拿大人。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自己融入过程中的挣扎与矛盾:口音被嘲笑、文化差异冲击、甚至曾想改变自己的名字来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Olszanowski的两个孩子出生在蒙特利尔,他们从小就将加拿大视为家园,与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 2016年,九岁的儿子直截了当地问道:“做一个加拿大人,有什么不对吗?”“我们是蒙特利尔人,我们是加拿大人。”孩子的无邪天真戳破了Olszanowski内心深处的矛盾,让她重新审视自己对“加拿大身份”的排斥。
Olszanowski坦言,当初移民到加拿大时,面对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以及冷冰冰的社会环境,她感到迷失和孤独,甚至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名字来融入主流文化。但她同时也厌恶着这种被强迫“改版”的感觉。多年来,她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却始终无法摆脱“局外人”的身份认同。
直到孩子问出那句话,Olszanowski才意识到,“归属感”是一种双向的理解与成长,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根才能扎进这片土地。孩子们轻松自如地融入加拿大文化,给了她新的启发:做一个加拿大人并不意味着抛弃过去,而是要将曾经的痛苦转化为教育孩子对抗仇外心理的工具。
如今,Olszanowski更加理解“属于这个国家”并没有标准答案。她认为,“归属感”就像植物一样,需要不断的“异花授粉”才能繁茂生长。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移民的复杂性: 移民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置上的移动,而是一个涉及身份认同、文化融合、语言障碍等多方面问题的复杂过程。每个移民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很难一概而论。
- 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存在观念、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隔阂,这会让移民在融入新环境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 “归属感”的多面性: "归属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可以是个人对特定群体的认同感、对某地区的依恋感,也可以是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等多种形式。每个人的“归属感”都与自身的经历和性格息息相关。
回到Magdalena Olszanowski的故事:
她的经历反映了移民群体在文化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她最初的排斥感源于对加拿大文化的陌生和恐惧,以及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融入主流社会的压力。这种“改版”的过程让她感到痛苦和迷失,最终导致了她长期陷入“局外人”的身份认同。
然而,她的儿子的话语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转折点。孩子的无邪天真让她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能成为一个融入加拿大的“加拿大式”波兰人。 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Olszanowski对“归属感”的理解,也为她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移民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文化与身份的碰撞和融合。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去探索自己的“归属感”,而不是害怕被定义或被迫改变。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