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冒充“猫粉”编造熊猫谣言获利
网暴熊猫?夫妻二人假扮“猫粉”制造谣言获利被判刑
近日,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涉大熊猫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的案件,并当庭宣判。被告人白某和徐某分别以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和一年二个月。
这对夫妻自称是“猫粉”,于2023年3月开始通过网络直播、发布短片等方式,散布某大熊猫科研机构及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谋取经济利益等不实信息。他们编造了一系列谣言,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有地下室,用于电击取精、抽骨髓、打血洞、活取下丘脑”“出卖熊猫获利,熊猫专家在海外有豪宅”等等。这些虚假信息一度引发公众关注和恐慌,相关机构的工作秩序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公安机关遂立案侦查。
办案民警介绍,白某和徐某并非真正关心大熊猫的“猫粉”,而是看到了网络上大熊猫话题的热度,为了博流量才假扮起此类身份。他们甚至私自投喂大熊猫并被景区通报,还有网民指出白某在直播中连大熊猫都不认识。
调查显示,这对夫妻通过网络直播180余场次、发布短片资料90余条,累计观看、浏览人次为54.5万余次,短片总评论数9521次、点赞数4.6万余次、转发数1245次。他们通过直播获取收益3万元余元,向粉丝募款14万元余元,累计牟利17万元余元。
都江堰市检察院审查认为,白某和徐某不仅有捏造损害他人名誉事实的行为,且煽动粉丝对被害人及大熊猫相关科研机构进行攻击、辱骂,并制作虚假视频、煽动不明真相的网友进行投诉、举报,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涉嫌寻衅滋事罪。今年2月,该院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白某和徐某提起公诉。
此案警示我们,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巨大影响力,传播虚假信息不仅损害个人名誉,还会造成社会混乱,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维护网络生态安全。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网络谣言的危害: 虚假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会造成社会恐慌、影响公共秩序,甚至损害个人名誉和安全。近年来,许多类似案例都提醒我们,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可忽视。
- 法律责任: 散布谣言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实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进一步思考:
- 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
面对海量信息,我们要提高识别能力,学会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多方核实信息来源、查看发布者的身份和信誉、关注官方发布渠道等方式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 个人应承担哪些责任?: 作为网民,我们应该负责任地传播信息,不轻易转发未经证实的言论,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网络安全是一项需要共同努力的任务。 让我们携手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