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走失事件:研学市场监管漏洞
大理走失男孩事件:研学市场监管漏洞暴露,行业须厘清界限
近日,云南大理一名参与研学活动的男孩不幸走失引发社会关注,该事件也深刻揭露了研学市场的监管难题和安全风险。多位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近年来,研学行业的兴起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隐患。
“这个行业涉及未成年人,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安全是重中之重,然而现在风险显而易见。”一位接近大理官方的人士指出,大理的独特环境和新兴研学业态可能会放大这种风险,“很多新大理人来到大理后,有可能造就更复杂的业态。”例如,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自然疗愈”虽然从广义上可以归为研学,但不少从业者并不认同该类服务,认为其不够严谨。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家长的恐慌情绪,许多家长选择退费,甚至想要将户外研学一刀切否定。蒋瑞运营的研学机构也感受到这种压力,“最近有十多名家长选择退费,似乎要把户外研学‘一刀切’否定一样。”
大理官方部门已加大管理力度,排除安全隐患和风险,并告知机构减少户外活动。然而,监管“盲区”依旧存在。“研学这个事情,要界定它到底是校外培训机构,还是旅行社的旅游业务,抑或是家政服务和托管服务。”上述人士坦言,监管的模糊直接导致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极低。许多研学机构并未取得旅行社资质,而是通过挂靠的方式运营,更有甚者,甚至是以“家政公司”名义开展业务。
低门槛意味着从业人员的资质良莠不齐,许多带队老师缺乏专业的户外探险、紧急救护等关键技能。在国际规定中,如果要带特殊儿童进行户外活动,老师与学生的配比至少应为1:1,且必须有严格的流程和预案,而很多机构远未达到这个标准。
武志斌指出,研学主要是在文旅和教育领域的跨界,两者性质不同,法律层面监管也存在差异。“教育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更强调公益性,在法律层面监管更严格;而文旅属于市场化的产业,更强调收益,有市场需求,就会有人来满足。”他分析说,“特殊儿童的服务看似建立在更强的信任纽带之上,但是一发生问题就会发现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开始推动研学行业从“并轨”管理向“双轨”管理转变。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三项研学旅游行业标准,教育部门负责校内实践教育的公益属性,文旅部门则主导研学旅游的市场化发展。然而,对于大理这样存量巨大、形态多样的市场,新规如何落地,新兴事物如何界定,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几位受访者认为,此次事件或许能够倒逼所有相关方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行业的初心与底线。当专业精神成为从业者的共识,当家长的选择回归理性与审慎,“教育的理想”可能才会行稳致远。 高莉建议家长在选择研学项目时要充分审查学校和老师的资质,仔细了解每天的活动表,最好要进行实地考察。“特殊儿童需要专业人士看管照顾,特别小的孩子不建议交由资质不明的机构照顾,家长必须亲自参与。一旦遇到不专业的团队和不负责的机构,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研学市场的兴起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研学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学习方式。研学市场蓬勃发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研学项目应运而生,涵盖自然体验、文化探秘、历史寻访等多个领域。
研学的定义与边界: 尽管研学概念本身较为模糊,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研学市场的界定与边界依然存在争议。
特殊儿童研学的挑战: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研学活动更需要重视安全保障和个性化服务。这些孩子可能存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的差异,对环境和刺激的适应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评估和规划。
大理研学市场特征: 大理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成为许多研学机构青睐的目的地。但同时,大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人流聚集以及新兴业态发展的挑战,这些都加剧了研学市场的安全隐患。
** 进一步深化思考:**
-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研学市场健康发展?
- 如何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研学机构的定位和监管范围?
- 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研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 如何引导家长理性选择研学项目,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依赖?
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答,以确保研学活动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