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补贴收缩,监管加码
外卖大战渐歇 平台补贴收缩 监管部门持续关注
外卖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近期出现缓和迹象。此前“0元购”等大额优惠券逐渐减少,平台补贴力度有所收缩。然而,监管层对这一现象持续关注,并要求平台规范行为、保障商家及骑手的合法权益。
5月和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分别对美团、饿了么、京东进行集中约谈,重点针对行业过度补贴、恶性价格战及潜在的不公平竞争问题。各地监管部门也同步跟进,例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要求平台企业积极自查自纠,防范不正当竞争行为。
7月22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三家外卖平台再次约谈,并发布“六条硬任务”,要求限期复核入驻商户资质、清退“幽灵外卖”等,旨在规范平台运营和提升行业透明度。
对于平台补贴行为的合法性问题,法律专家吕来明指出,经营者补贴行为作为价格竞争手段,其合法性判断关键在于是否为了排挤竞争对手“低于成本销售”。但他坦言,在外卖大战中,“低于成本销售”的认定十分困难,因为定价机制复杂,平台补贴本质上也是为获取市场份额和流量而支付的成本。
吕来明认为,在不能明确认定“低于成本销售”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应采取柔性监管措施。他指出,平台补贴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带动消费的作用,只要符合自愿原则、商家受益,也没有侵害消费者权益或导致市场动荡无序,常态化监管中应当允许。但如果出现严重的负面效应或明显违法行为,则应及时予以干预。
吕来明预测,未来平台策略可能发生两点改变:一是补贴仍将进行,但收缩大张旗鼓的营销;二是控制或避免可能被认定为低于成本销售的极端性的补贴措施,如“0元购”等。他强调,平台补贴的竞争方式以前就有,当下还会有,以后还可能在其他场景下出现,因为它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中价格竞争手段的应用。
总而言之,外卖平台补贴行为虽然存在争议,但目前监管部门采取的是引导和规范的方式,希望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和监管层面的引导,实现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共赢的局面。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外卖平台补贴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议题,涉及到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平台经营模式以及监管政策等多个方面。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趋势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以下是一些你需要了解的背景信息:
- 外卖行业的发展历程: 外卖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各大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大量补贴措施,包括打折、免配送费、优惠券等。
- “0元购”模式带来的争议: “0元购”等极端性的补贴方式引发了关于商家权益和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 监管层对行业规范的诉求: 监管部门针对外卖行业的过度补贴、恶性价格战以及潜在的不公平竞争问题,要求平台企业规范行为,保障商家及骑手的合法权益。
了解以上背景信息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本文所述内容。
以下是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
平台补贴究竟是促进消费还是损害市场?
-
平台如何平衡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
-
监管部门应该如何有效引导外卖行业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外卖平台补贴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议题,需要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