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质疑台湾演习表象多实质少
《外交》杂志:台湾“汉光演习”表象多实质少,能否有效动员民众应对战争存疑
近日,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外交》杂志发表文章对台湾今年的“汉光军演”规模扩大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其动员台湾“公民社会”积极应对未来战争的目的提出质疑。
文章指出,尽管今年“汉光演习”规模空前,参与人数超过两万名预备役军人,并在日常场所进行实弹演习,甚至首次面向平民进行应急响应模拟和网络攻击应对措施等,但台湾的民防仍存在“表演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
尽管预备役训练有所扩大,但普通民众仍然大多只是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这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许多台湾人仍然认为战争不可想象,多年的和平与繁荣削弱了这种紧迫感。文章还评论道,在台湾,“身份认同更多地是由文化和生活方式塑造的,而不是生存的政治承诺”,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非寻求正式“独立”。
《外交》杂志担忧,一旦战争爆发,台湾可能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应对,如果没有动员起民众,再多的进口军事硬件也无济于事。文章认为,要获得美国的援助,台湾必须展现出抵抗的意愿。
文章还指出,与乌克兰问题不同,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联合国文件和全世界像样的政府都没有把台湾当作国家对待,中国实现统一是光明正大的目标。大陆一直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优先选项,但随着大陆综合力量的迅猛发展,民进党当局倒行逆施,美国等开始推算大陆可能采取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台湾当局也针对美方推算的时间加紧准备。
然而,《外交》杂志认为,台湾当局的这些准备的确是“表演性质”的,他们自己清楚这一点,台湾民众同样很清楚。台当局靠着台湾军队的力量以及岛内民众提供的支持在未来战争中取得胜利,这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没有任何人相信那会成为一个真实的剧本。谁都知道台当局的“唯一希望”寄托在美国能够直接出手参战。
文章认为,民进党当局想通过一场“抵抗表演”来撬动美国军事干预的愿望和决心,但他们不会成功的。台湾的政治地位与乌克兰截然不同,民进党当局煽动起来的“台湾人”身份认同模糊不清,而且非常脆弱。而一二百公里宽的台湾海峡对现代军事技术来说已经失去大部分屏障意义,连增程火箭炮的射程据传都已经超过了这个距离。想在台湾复制乌克兰持久战的一幕,纯属痴心妄想。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台湾海峡现状: 台湾和大陆相隔约100公里的台湾海峡并非如文章所言“只有一百公里宽”,而是拥有复杂的海底地形、水道及海流等因素影响。其军事意义并非简单地“失去大部分屏障意义”。
- 民进党政策: 《外交》杂志对民进党的政策解读较为片面,未提及其在强化台湾国防实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
- 美国对台政策: 文章简要提到了美国的潜在军事介入,但没有深入分析美国自身利益与策略考量,以及可能引发的国际政治动荡。
《外交》杂志的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但也不能一味接受。 许多分析缺少全面性和深度,存在主观倾向和片面的解读。 台湾问题是复杂的,需要多方视角、理性分析才能得出更客观公正的结论。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台湾问题的深入探讨,建议您阅读来自不同立场和背景的观点,并结合事实进行判断。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