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绿电能否撑起AI发展?
台湾AI发展需求攀升,再生能源能否撑起“绿电”梦?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AI)产业蓬勃发展,台湾作为晶圆代工龙头所在地,其用电需求也快速增长。台积电2023年用电量达232亿度,约占全台8%,预计未来将持续攀升。然而,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难以跟上,引发了对“绿电”供应的担忧。
绿色和平指出,目前台湾再生能源成长速度远不及产业用电需求扩张,即使2024年再生能源总发电量达333亿度,也仅勉强满足台积电需求,众多AI供应链企业与出口中小企业同样需要绿电应对国际碳关税和客户要求。
重启核电?台湾陷入“双重危机”抉择
当AI投资热潮推升用电需求,绿能发展又未如预期时,台湾社会再次掀起“重启核电”的争议。5月17日,台湾最后一座运转中的核电厂—屏东县第三核能发电厂(核三)2号机除役,象征民进党政府的“非核家园”政策迈入新阶段。
然而,台湾供电稳定与能源自主的现实挑战未解。企业界与政治人物纷纷呼吁重新审视核能选项。全国工业总会公开建议政府纳入核电选项,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指出,美方可提供核能在内的多元能源解方,以因应台湾资料中心与晶圆厂快速成长的电力需求。
政策松动,核电延役成为可能
受商界与美方压力影响,台湾政策层面出现松动。立法院已通过《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法,放宽核电厂延役与重启条件,象征核电并未完全退出台湾能源舞台。经济部长郭智辉表示绿能仍是首选,但对于核二、核三是否延役持“依法、理性、民意可接受”的开放态度。目前仅核二与核三两座核电厂具备延役可能性,若顺利延役,总装置容量约可占全台湾总发电量一成。
然而,核电厂延役经济与社会代价均不低。台电在2018年的估算显示,核三厂延役成本约为300亿元(10亿美元;71亿元人民币),绿色和平则指出,延役过程涉及安全审查、燃料采购与地方民意等复杂程序,所需时程往往长达数年,恐怕难以作为短期内应对AI用电的即时解方。
台湾经济部能源署:绿电供应充足?
台湾经济部能源署向BBC中文表示,科技业的新增用电需求已纳入整体规划,并强调新增发电机组如桃园大潭七号机、高雄兴达新燃气一号及二号机,以及台中新燃气一号机等低碳燃气机组的容量将大于除役机组,足以确保供电稳定。行政院长卓荣泰则在核三除役前表示,目前全台每日备转容量率约为12%至15%,即便少了核能供应约3%,仍高于法定安全标准的6%,尚有调度余裕。
专家:制度与规划需跟上步伐
然而,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总监、台大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国际学位学程兼任助理教授赵家纬指出,根据RE100对台湾企业需求的评估,2030年时企业绿电需求预估将达700亿度。他提醒,虽然政府目前规划2030年的供给量达976亿度,表面上供需充裕,但由于部分绿电案场并未开放企业透过团购式购电合约(PPA)购买,绿电实际上仍有吃紧风险。
赵家纬强调,台湾再生能源具备支应能力,但未来关键在于制度与规划能否跟上脚步。他呼吁借镜国际经验,对资料中心能效与碳排设限、公开追踪其能源使用表现,才能兼顾净零转型与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台湾的能源结构: 台湾长期依赖燃煤发电,近年来积极发展再生能源,但占比仍然较低。核能曾占相当比例,但在近年逐渐淘汰,引发供电安全和碳排放议题。
- 全球AI产业发展趋势: 全球AI应用蓬勃发展,对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台湾作为芯片制造中心,其用电需求随之攀升。
- 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再生能源发展需要时间和投资,短期内难以完全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环保目标与能源安全?
这正是台湾目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 绿电供应不足: 即使再生能源发展加速,也难以赶上AI产业对电力需求的增长。
- 核电重启争议: 核能重启面临公众反对和安全性疑虑,政策制定陷入两难。
- 经济依赖: 台湾经济高度依赖科技产业,AI的发展是未来经济的关键驱动力,供电稳定至关重要。
可能的解决方案:
- 加强再生能源投资,并推动智慧用电系统,提高能源效率。
- 探索其他低碳能源,如氢能和地热能。
- 完善核能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公众对核能的接受度。
- 推动国际合作,共享清洁能源技术与经验。
台湾需要制定一个全面而可行的能源战略,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的利益。 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