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重拳击破美方极限施压
中方“双反”重拳出击 美方极限施压遭有效回击
9月13日晚,商务部接连发布两份公告,一份公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另一份则公布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在中美第四轮经贸磋商前夕,此举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近年来,美方一直试图通过科技打压、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中国发展,并将这场博弈上升到政治层面。就在即将举行的新一轮经贸会谈之际,美国再次密集出招,妄图通过施加压力换取谈判筹码。
美国极限施压伎俩层出不穷
- 稀土“敲诈”: 美国总统公开威胁对中国稀土磁铁供应加征200%关税,试图以此逼迫中国在稀土问题上做出让步。
- 大豆“勒索”: 川普要求中国立即增加美国大豆订单四倍,并以保护美国大豆主产区选民的支持为由施压中国。
- 科技封锁加码: 美国商务部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通过“长臂管辖”阻断中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途径。
- 打造“关税联盟”: 美方极力推动盟友对华加征关税,试图构建对华“关税联盟”。
- 台海军事挑衅: 美方在敏感时刻派遣军舰穿航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滋扰挑衅。
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中国毫不退缩,采取了有效反击措施。
中方“双反”调查 扭转谈判态势
中国启动的 “双反”调查是针对美国长期以来对华科技打压的有力回应,也是对美国谈判前再搞极限施压的快速反击。
- **精准打击美方痛点:**此次反倾销调查锁定的是美国原产的模拟芯片,涵盖新能源车、智能家电等领域“基础零件”,直接冲击美国企业在华市场份额和利润。
- **回击长期对华歧视做法:**中国将对美国自2018年以来针对中国半导体行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双反”调查的启动,预计会让马德里经贸会谈的形势出现明显变化,双方手中的筹码更趋对等。中国以战略定力和灵活手段坚定捍卫自身利益,表明在未来的博弈中将保持强势姿态。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什么是“双反”? “双反”指的是中国政府对外国产品进行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 反倾销: 指当进口商品的销售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时,由中国政府调查并可能征收额外关税,以保护国内企业免受“倾销”损害。
- 反补贴: 指当外国政府对本国企业提供补贴,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时,由中国政府调查并可能征收额外关税,以消除补贴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 中美两国经济深度融合,但在贸易和科技等领域存在激烈竞争和博弈。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引发双方贸易战和技术摩擦。
双反调查的预期影响
-
短期内:
- 美国芯片企业在华市场份额可能受到冲击,导致其产品价格上涨或销售减少。
- 中国半导体行业可能会获得一些保护,但需警惕供应链风险和技术替代。
- 美中经贸会谈的谈判氛围可能会更加紧张,双方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
长期内:
- 双反调查可能促使美国重新评估其对华贸易政策,寻求更为平衡和务实的合作方式。
-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链安全,降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 世界经济可能会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影响,各国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并推动多边贸易秩序稳定发展。
双反调查引发的思考
“双反”调查是中美经贸博弈中的一环,体现了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决心。 然而,双方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而非持续的零和博弈。
双方应:
- 加强沟通协调: 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分歧,避免采取单边行动加剧矛盾。
- 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以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处理经贸问题,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稳定。
- 寻求共同利益: 关注共同目标,在科技创新、全球治理等领域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