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档案”入藏日本高校
“南京大屠杀档案”首次完整入藏日本高校
纪念《波茨坦公告》发表80周年之际,“珍爱和平”中日民间交流活动在日本立命馆大学举行,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受南京出版社委托,向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捐赠《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档案》)共20册,这是该珍贵档案首次完整入藏日本高校。
活动现场,吴先斌介绍说,《南京大屠杀档案》是社会公器,通过图书可以更好地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馆长君岛东彦表示,这些记述客观史实的档案资料为他们今后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素材。
日本立命馆大学“立命”二字源自孟子修身立命的思想。 二战期间,该校数千名学生曾走上侵华战场;战后,学校深刻反思战争罪责,确立了“和平与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并设立国际和平博物馆,以此反省日本侵略历史、呼吁世界和平。这种对和平的追求,与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景高度共鸣,也让这里成为中日民间共话和平的一个平台。
活动当天,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发表了和平演讲,“为了和平,反对战争展(京都展)”也同步开展,不少日本当地居民前来聆听演讲并观展。日本观众森永文子表示,听了演讲就觉得亲眼见到了大屠杀的现场,特别难受、悲哀。日本观众木村莉樱说,希望日本的学生更了解这些,我们有和平的责任。
此外,夏淑琴一家在南京大屠杀中遭受惨痛折磨的故事也被载入《南京大屠杀档案》。 夏淑琴外孙女夏媛此次首次赴日宣讲和平,她表示:当部分日本人想抹杀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时候,外婆选择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现在,我要带着我外婆的记忆替她走、替她说,这就是我的使命。
此举将有助日本民众进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加深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此事件的意义,你可以回顾以下历史背景:
- 南京大屠杀: 发生于1937年12月日本侵占南京期间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持续了六周之久,导致数十万中国平民被杀害。该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战争罪恶历史。
- 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过去经历了长期战争和摩擦,但在近年来逐渐走向缓和与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对话在改善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日本战后反思: 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反思侵略历史,并致力于和平发展。一些日本高校、博物馆和个人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以促进历史记忆的传承和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
“南京大屠杀档案”首次完整入藏日本高校 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纪念与回顾,更是一个重要的民间外交举措。该档案的入藏将有助日本民众进一步了解这场历史悲剧,加深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的同理心,从而促进中日两国关系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然而,历史记忆问题仍然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话题。对于一些试图歪曲或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的声音,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维护历史正义和民族尊严。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