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翼地雷危机 乌克兰退出渥太华公约

乌克兰退出《渥太华公约》 北约东翼地雷危机引发国际担忧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9日签署行政令,宣布退出禁止杀伤性地雷的《渥太华公约》,成为继波罗的海三国后又一退出该公约的国家。 这一举措被视为对俄罗斯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地雷的直接回应。乌克兰国防委员会成员克斯藤科表示,俄罗斯未签署《渥太华公约》且无视平民安全,乌克兰不能自缚手脚。

此前,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于6月27日向联合国提交退出文件,半年后正式生效。芬兰与波兰也启动退出程序。目前,在与俄罗斯及白俄罗斯接壤的7个欧洲国家中,仅挪威坚持遵守《渥太华公约》。

这些国家计划在北约东翼边境布设地雷,以防范俄罗斯可能的侵袭。 这一决定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和环境影响的担忧。

《渥太华公约》于1997年签订,旨在全球禁止杀伤性地雷,因其对士兵与平民均构成威胁,且战后清除难度大且耗时费力。据国际反地雷组织(ICBL)统计,2023年全球近6000人因地雷伤亡,八成是平民,包含许多儿童。目前仍有58国地雷未清,清除成本高且耗时。164国签署了该公约,但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未加入,俄罗斯更拥有2600万枚地雷库存,多用于乌克兰战场。

北约东部边境长约3500公里,地形多为人烟稀少的森林,监控困难。俄乌战争后,北约忧心俄罗斯进犯,专家分析潜在攻击目标,计划以地雷结合围栏、监控系统与增兵,形成新“铁幕”,以快速重创敌军、阻止长期战争。然而,大量地雷将使边境数十年内不宜居住,对环境与人道影响深远。

国际反地雷组织德国分部负责人批评这些国家企图使用杀伤性地雷的举动“危险”,认为地雷虽具威慑力,但后续成本高昂,长期危害平民,呼吁寻求其他国防方案。 北约东翼的动向,显示地缘政治紧张下,欧洲安全策略的重大转变。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渥太华公约》的背景和目标: 该公约旨在彻底禁止杀伤性地雷的使用和储存,并推动清理现存地雷。它旨在保护平民免受地雷袭击,减少战争后的环境破坏,并促进国际合作。
  •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地雷使用: 俄罗斯被指责在乌克兰战场大量使用地雷,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环境破坏。 这违反了《渥太华公约》的原则,激怒了乌克兰和其他国家。
  • 北约东翼的安全形势: 俄罗斯的军事扩张和侵略乌克兰引发了北约成员国的担忧,他们加强了防范措施,包括部署地雷。

更深入的分析:

  • 乌克兰退出《渥太华公约》的意义: 这一决定反映出乌克兰在面对俄罗斯威胁时所处的困境。他们需要采取一切手段来保护自身安全,即使这意味着违反国际条约。但这引发了关于战争伦理和人道主义后果的争议。
  • 地雷作为国防工具的双重影响: 地雷确实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并阻止敌军进攻。但它们也会造成长期的环境污染、阻碍重建,并对平民构成持续威胁,使其难以安全生活。这引发了关于平衡国家安全和人道主义责任的辩论。
  • 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 国际社会需要敦促俄罗斯遵守《渥太华公约》,并为乌克兰提供支持以清理地雷并修复受损的环境。同时,也应该鼓励北约东翼成员国寻求替代方案,减少对地雷的依赖,并促进国际合作来解决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最后思考: 地雷的使用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它既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残害平民和环境的手段。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