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极端降雨频发 需提升应对能力
极端降雨席卷北方:内蒙古频发内涝,专家吁提升应对能力
今年夏天,一场场极端降雨袭击着中国北方,让原本干燥的地区变得湿润起来。内蒙古自治区就是一个例子,2024年全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其中冬、秋季降水量更是创历史新高。
当地蓝天救援队负责人李海峰表示,今年洪灾频发,救援工作异常繁忙。 “以前北方地区很少见如此大的降雨,应对强降雨的能力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弱。” 他预判,往后强降雨会成为常态,明年他们预计要从6月份就开始进行防洪准备。
不仅内蒙古,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也出现高频次降雨现象。气象专家指出,这是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与西移造成的,它改变了北方的降水格局和水汽输送路径,令原本干燥的夏季出现更多高温叠加高湿度的极端天气。
这种“湿热共振”状态使得人们面临着新的挑战。短时强降雨下到山区会引发山洪,下到城市就可能引发内涝。马庆宇提醒,应对山洪要往“远”看,密切关注上游地区的降水情况,因为很多山洪是由上游异常天气引发的。田风在经历过一次山洪后表示,山洪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水流变急、颜色浑浊,山谷里有树枝折断、石头摩擦的声音,就要提高警惕。
袁志祥,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原《灾害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指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人们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并做好与之长期共处的准备。家庭应建立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家庭应急预案”,涵盖地震、暴雨、洪水、火灾、爆炸等多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流程。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高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共同面对挑战,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北方极端降雨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建议您事先了解以下知识: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 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 中国北方地区原本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降雨量较少,因此极端降雨的发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活秩序造成更大冲击。
- 常见极端天气现象: 山洪、内涝等灾害如何形成?其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 家庭应急预案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如何在突发事件中有效应对?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阐述的内容,并更好地思考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挑战。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