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萌骗!土拨鼠是鼠疫传播者
土拨鼠萌可爱?别被迷惑!它可是鼠疫的罪魁祸首!
近年来,网络上不少人售卖和饲养土拨鼠,这种看起来毛绒绒、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吸引了不少人的喜爱。但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疾控局发布提示:土拨鼠也能传播鼠疫!一旦感染鼠疫,患者会突然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病情常常迅速恶化,死亡的可能性极高。因此,无论它再萌,也不要与其亲密接触!
土拨鼠,又称旱獭,是一种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且在热门旅游景区非常常见,大家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的咆哮“土拨鼠”,其实就是它。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可爱的外表下藏着致命病毒。土拨鼠是鼠疫耶尔森菌的主要自然宿主。很多人以为鼠疫都是老鼠传染的,其实,自然界的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鼠疫,尤其是鼠类、旱獭等啮齿类动物。近年来,鼠疫传播案例大多与旱獭有关:
- 2009年青海省发生一起人间鼠疫疫情,造成3人死亡,疫源是一只野生旱獭;
- 2012年四川省村民食用一只旱獭后感染鼠疫死亡;
- 2014年甘肃省牧民误入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放牧后确诊鼠疫;
- 2023年内蒙古某地报告1例鼠疫确诊病例,相关部门称该病例接触野生动物导致感染。
鼠疫主要通过病媒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跳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寄生在土拨鼠身上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的感染。此外,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病人在呼吸、咳嗽时释放出的病菌可以形成飞沫,他人吸入时也可造成感染。
感染鼠疫后症状一般表现为:危重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升高至39—41℃并持续高热状态、头痛剧烈,有时出现呕吐、头晕、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
如何预防鼠疫?
- 避免接触土拨鼠及其洞穴,不要捕捉或饲养土拨鼠。
- 在野外活动时,穿戴长袖衣物和使用驱虫剂,防止跳蚤叮咬。
-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防止啮齿动物和跳蚤滋生。
- 如果接触了土拨鼠并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史。
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土拨鼠接触,不去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土拨鼠,做好防蚤叮咬,通过使用驱避剂、减少躯体暴露,避免被蚤叮咬,不私自捕猎土拨鼠等野生动物。
鼠疫可防可治,临床上可以使用多种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病人如果能够早期就诊,并得到规范有效治疗,治愈率非常高。可疑接触者也可通过预防性服药而避免发病。旱獭本质上属于野生动物,除正规野生动物园或繁育机构外个人没有渠道或是方式来饲养。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土拨鼠的生态地位与保护意义: 虽然土拨鼠是鼠疫传播媒介,但它们也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作为食草动物,它们帮助控制植物生长,并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此外,它们也是许多研究项目的标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和疾病传播机制。
土拨鼠的社会结构与行为: 土拨鼠生活在群落中,具有复杂的社会等级和沟通方式。它们会使用各种声响、气味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警告危险和争夺食物。理解这些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的自然习性,并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不同地区的土拨鼠种群差异: 并非所有土拨鼠都携带鼠疫病毒。不同地区、不同种群的土拨鼠感染率有所不同。例如,喜马拉雅旱獭的感染率相对较高,而其他品种则风险较低。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制定防控策略。
鼠疫防治措施的不断完善: 随着对鼠疫传播机制和病原体的深入研究,预防和控制鼠疫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除了上述建议外,还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开展定期监测和疫苗接种等措施。
野生动物保护与人类健康和谐共处: 土拨鼠和其他野生动物虽然可能携带疾病,但它们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以下是一些网友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 网友A: 卧槽,土拨鼠原来这么凶猛?我还以为它只会吃青草呢!我刚买了土拨鼠抱枕,现在吓得瑟瑟发抖!😭😂
- 网友B: 文章说的没错,土拨鼠确实很萌,但“可爱”和“致命病毒”不能共存啊。我以后出门都要带个防毒面具了,免得被可爱的土拨鼠害死!😷🐶
- 网友C: 这个文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科普文!让我对土拨鼠有了全新的认知!😂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碰它一根毛了!🙅♀️🐹
- 网友D: 我怀疑这篇报道是为了推广防蚤驱虫产品吧?“接触土拨鼠”,“跳蚤叮咬”……这套路太明显了!🐶💰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积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