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老师诈骗 新生家长群受损
新生家长群被骗!警惕“冒充老师”诈骗
北京市近期发生一起新生家长群被骗事件,9名家长40分钟内共计损失4000余元。 此事警示我们,在社交媒体上防范网络诈骗至关重要。
据了解,某中学为方便高一新生家长沟通,将官方QQ群二维码印在入学手册上随录取通知书寄出。不料,歹徒趁机混入群内,利用与“群主”“管理员”相同的头像,并在清晨5点多冒充“群主老师”发布缴纳“资料费、复印费”共495元的要求,并附上支付二维码。由于流程看似正规,数额不大,导致9名家长在40分钟内扫码支付,最终被骗。
专家提醒:
- 学校须严格控制群内成员身份: 组建新生家长群务必开启入群验证(如需回答问题、邀请确认),确保成员身份真实。所有费用必须通过校园官网、官方公众号、书面通知等线下、官方线上渠道发布,明确项目、标准及学校对公账户缴费途径。提前告知家长学校收费方式与流程,强调不会在家长群直接收款。
- 家长须提高警惕: 加入与学校相关的群聊后,立即与班主任、校方核实群管理员身份。对群内任何转账、收费、扫码支付要求保持警惕,切勿轻信!尤其是深夜、节假日等非正常时段通知。遇缴费通知,务必通过官方预留电话、线下找老师等方式直接向学校核实真伪!绝不在群内询问陌生“管理员”。不点不扫不明链接、二维码!发现可疑,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向学校反映并拨打110报警!
此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诈骗手段日新月异,须提高防范意识,谨慎处理个人信息和资金。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新生家长群被骗事件虽然令人惋惜,但它也警示着我们,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群体,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提高警惕。 以下是一些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
1. 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 除了冒充老师这类社交媒体诈骗,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网络诈骗,例如:
- 钓鱼网站诈骗: 假冒银行、电商等网站进行欺骗,窃取个人信息和账号密码。
- 短信/邮件诈骗: 通过伪造官方通知或消息,诱导用户点击链接或者拨打虚假客服电话,从而泄露敏感信息。
- 投资理财诈骗: 以高收益为诱饵,承诺快速致富,最终骗取用户的资金。
- 网络赌博诈骗: 通过搭建非法平台进行赌博活动,吸引用户沉迷,最终榨干用户的财富。
2. 相关部门及平台的防范措施: 为了打击网络犯罪和保护公民利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专门机构,例如中国公安部网络安全部、美国联邦调查局等,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此外,社交媒体平台和电商网站也在不断完善其安全机制,例如实名认证、账号安全提醒、反欺诈系统等,以降低用户被骗的风险。
3. 个人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无论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了解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