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召回潮:供应链危机与价格战隐患

充电宝召回潮揭露深层危机:供应链失控与“价格战”

近日,多家知名充电宝品牌因产品安全问题展开召回行动,引发行业关注。原因指向电芯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问题,部分供应商隐瞒信息,导致产品存在严重不符合项。此次事件暴露了移动电源市场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风险,与行业“价格战”紧密相关。

官方通报显示,多家充电宝品牌的产品证书均处于“已暂停”状态,涉及可充电锂离子聚合物电芯、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等多个产品,原因主要为工厂监督检查不通过、工厂检查存在严重不符合项或未能在规定期限内采取纠正措施。

移动电源厂商与电芯供应商签订合约后,原材料通常不允许修改。若供应商进行原材料变更,必须与厂商沟通并进行重新检测。此次事件中,供应商隐瞒信息成为重要原因。

“价格战”是移动电源行业“内卷”现象的重要驱动因素。由于技术门槛低、市场集中度不高,众多大厂商涌入该市场,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为了能够接到订单,一些电池供应商可能会选择采购杂质含量高、品质差的原材料,以此控制成本,以满足合约规定的性能指标。

业内人士指出,优质电芯成本约40元至50元,加上其他硬件成本、市场费用等,百元内售价的充电宝利润有限。一些低价充电宝甚至售价不足30元,其成本控制措施引发安全隐患。

为规范市场,自2023年8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充电宝实施强制3C认证,未获证者于次年8月起禁止出厂销售。目前,移动电源的3C认证主要依据《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和《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部分:安全要求》两项强制性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修订《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拟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并提出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的要求。未来,行业将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转型,重塑市场信任。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3C认证: 中国强制性的产品安全认证体系,确保产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 锂离子电池: 常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池类型,具有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的特点,但存在安全隐患如过充电、短路等。

深入探讨移动电源安全问题的根源

此次充电宝召回事件不仅暴露了供应链管理问题和“价格战”的危害,更引发人们对移动电源安全性的深层思考。

1. 技术门槛低,质量参差不齐: 移动电源技术相对成熟,入门成本较低,吸引大量厂商涌入市场。然而,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和监管,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一些劣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 消费者认知不足,选择盲目: 一些消费者只关注价格,忽视安全性能指标,从而选购到劣质充电宝,增加使用风险。

3. 信息不对称,监督机制缺失: 电芯供应商与厂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厂商难以有效掌握原材料质量情况,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也相对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安全隐患。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移动电源行业发展路径

为了解决移动电源安全问题,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共同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路径:

1. 加强产品标准化和监管: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提升3C认证的严格性,加强对移动电源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劣质产品的行为。

2. 推动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 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提高电芯安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开发更智能化的充电宝产品,增强用户体验。

3. 加强消费者教育引导: 通过宣传普及知识,提高消费者的科学选购意识,引导消费者关注移动电源的安全性能指标,理性选择优质产品。

4. 推进供应链透明化和可追溯性: 建立健全的原材料溯源体系,加强对电芯供应商的监管,确保原材料质量安全,降低潜在安全风险。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