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私藏房产父母告上法庭
信任被打破:中国父母倾家荡产为儿子购房,最终告上法庭
一场跨越国界的家庭悲剧近日在奥克兰高等法院上演。一对年逾七旬的中国夫妇王先生和许女士,为了儿子的未来,将毕生积蓄悉数投入新西兰房产,却遭遇了儿子王欣的冷酷无情,最终不得不选择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多年前,王欣因婚姻破裂生活陷入困境,父母心疼不已,毅然卖掉两套中国房产,加上积蓄共筹得44.7万纽币,帮助他偿还房贷并支付前妻的出资部分。 为了让儿子重新安顿好生活,他们将这笔钱用于购买一处位于奥克兰西区的房产,并将房屋登记在王欣名下,王欣口头承诺等父母拿到身份后会过户给他们的所有权。
然而,这个看似温暖的承诺却成为这场悲剧的起点。从2015年开始,王欣将这套原本属于父母的房子秘密出租,并用房屋抵押贷款3.4万纽币,再融资达8.1万纽币,将房产私藏,未告知父母任何情况。
直到2018年,老两口好不容易获得入境资格,却发现房款早已被租出,只能暂住在儿子的“新家”。然而,婆媳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王欣站在妻子一边,要求父母搬出去另租房子住。 2022年春节期间,父母给孙辈包了红包,王欣竟当面质问父母“丢了面子”,这对忍气吞声多年的老人最终被迫搬出,租住在外。许女士心碎地通过微信发给儿子一句话:“我们把一生辛苦积蓄都给了你,如今却无家可归,还得自己掏钱交房租……”
更令人愤怒的是,2022年3月,王欣在未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委托中介出售这套房子。所幸老两口及时发现,申请了产权警示令,才阻止了交易完成。这对备受打击的父母,最终选择用法律手段讨回公道——他们将儿子告上奥克兰高等法院,要求确认房屋归属权,即便当初没有书面协议。王欣却辩称:“这些钱是赠与,我是合法登记的业主。”他甚至反诉父母,说他们只是“因为婆媳关系不合才突然反悔”。
最终,奥克兰高等法院法官Greg Blanchard采信了父母的说法,明确指出:“在没有书面协议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基于信任关系与事实推定——这对父母才是真正的出资人和受益人。”法院判决如下:王欣必须将房产正式过户给父母;必须归还以房屋为抵押所产生的贷款;必须支付部分租金收入作为补偿。
这场家庭悲剧引发了人们对“亲情和法律”的思考,也警示着所有华人,无论出于何种情感考量,在涉及财产问题时,都应谨慎起见,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签订合法有效的协议,以避免将来出现无法调解的纠纷。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这场案件不仅触及了亲情、信任和法律的边界,也揭示了一些华人移民群体面临的现实问题:
- 跨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父母往往会倾尽心血为子女提供物质帮助。然而,在西方国家,独立自主被视为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通常有限。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沟通障碍和价值观的冲突。
- 语言障碍: 许多华裔移民缺乏流畅的英语,难以理解复杂的法律条款,也无法及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或误解。
- 信息获取困难: 华人社区对法律援助的了解不足,且缺乏针对性的法律咨询机构。很多人都依赖于亲友的经验分享或网络信息,而这些往往不可靠或片面。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一些华裔移民更容易陷入类似的家庭纠纷中。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应该:
- 加强跨文化沟通: 鼓励华人社区建立桥梁,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 提供法律援助: 成立专门为华裔移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支持的机构。
- 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举办义演、培训课程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华裔移民了解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保护华人移民的权益,促进和谐共处。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以下是一些网友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 “果然血亲是最强大的!儿子把父母的房子卖了,说是为了帮助他摆脱困境,然后又告诉父母要搬出去住,真是孝顺!”
- “心疼老两口,他们本以为儿子会像《天下第一》里一样,娶个漂亮老婆,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想到儿子居然是《白蛇传》里的许仙,把父母的积蓄都用来投资自己的“法界”了。”
- “这个王欣真是厉害!不仅能骗父母,还能把法官忽悠,简直是当代版的《孙悟空》,学到了‘如来神掌’和‘七十二变’!”
- “看来新西兰的房产市场很火热啊,连儿子都能用房子抵押贷款,真是太厉害了!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这个篮子是儿子的手里。”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积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