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支付比重再降至近一年新低

人民币国际支付比重再降至近一年新低 分析师:短期波动正常

近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国际支付比重从3月的4.13%、4月的3.5%下降至2.89%,排名也从3月的第4、4月的第5跌至第6位。同时,5月份人民币总支付金额较4月减少23.07%。

尽管中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去美元化,但数据显示,美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根据SWIFT统计,5月份美元的国际支付比重高居榜首,从4月的49.68%降至48.46%,排名第二的欧元则从4月的22.24%增至5月的23.56%。英镑和日元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位。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元取代人民币跃升为第5名,其国际支付比重从4月的3.18%降至5月的3.11%。

一些分析师认为,4月初以来人民币受美中关税战影响明显升值,加上关税战冲击出口,导致中国企业倾向使用美元结算,可能是人民币支付减少的原因之一。

SWIFT亚太区总裁黄式进表示,SWIFT按月公布数据,短期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不能以1、2个月的数据波动得出结论。 他强调,以长周期来看,人民币在SWIFT的使用量是增加的。

中国金融业分析人士指出,近两个月的人民币数据波动与中国五一劳动节长假等季节性因素有关, 2024年4、5月的SWIFT数据中,人民币支付金额也有所下降。此外,中国创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将一部分人民币支付资金绕开了SWIFT,因此SWIFT的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情况。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 一家总部位于比利时的国际组织,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跨境支付、结算和信息交换服务。SWIFT的数据是衡量各国货币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 人民币国际化: 指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
  • 去美元化: 指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并寻求使用其他货币进行交易和结算,以降低对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

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支付比重下滑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美中贸易战的影响外,还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 人民币升值趋势: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也可能会导致中国企业倾向于使用美元结算来降低成本。

  • CIPS系统崛起: 中国自主创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近年来发展迅速,部分人民币交易绕开了SWIFT,使得SWIFT数据无法全面反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情况。

  • 全球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例如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通货膨胀加剧等,这都可能影响各国货币的使用情况。

未来展望:

尽管短期内人民币支付比重出现波动,但中国政府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并致力于加强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随着人民币市场开放度提高、人民币结算方式更加便捷完善,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有望在长远来看实现稳步增长。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