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真相与隐忧

中国食品安全:从糖精到标签法升级,老百姓吃的是什么?

近期,关于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讨论再度引发热议。一位名为鲁慧文的博主通过一系列社交媒体帖子揭露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鲁慧文指出,中国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接触到有毒添加剂。当时,由于白糖匮乏,国家允许使用石油提炼物——糖精替代白糖食用。即使到了今天,我国的食品法仍然允许使用这种致癌物质。她举例称,常见的洽洽瓜子、卫龙辣条等零食中都含有各种致癌添加剂,如糖精钠和甜蜜素。

此外,鲁慧文还揭露了中国食品行业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从面粉、食用油到肉类、菜类,各个领域都大量使用添加剂,生产成本极低,但产品质量却让人担忧。她强调,这些问题源于特权阶层的利益驱使,他们将中国人视作“人矿”,只要能维持现状,就愿意让老百姓吃下有毒食品。

鲁慧文还指出,2024年底中国食品行业迎来了一次历史性变革——标签法升级。原本需要标明成分的食品现在可以不写了,这让普通老百姓彻底丧失了知情权。她认为,这标志着特权阶层进一步控制信息的局面。

她的文章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表示认同,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质疑鲁慧文的观点过于悲观。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重要议题,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