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雾霾治理:成效显著需深化改革
治霾之路漫漫:中国雾霾治理取得成效,但仍需深化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PM2.5浓度大幅下降,“蓝天保卫战”取得成效,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然而,专家指出,空气污染具有区域传输和累积效应,不同区域之间的污染程度也不一样,难以均衡治理,仍有部分城市雾霾天气频发。
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
文章分析指出,中国雾霾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管齐下,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并鼓励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高污染行业的关停和整顿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例如钢铁、水泥、化工等高污染企业被强制关停或限产,造成就业减少和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同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支出巨大,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都超过了千亿元。
治理措施需更加精准高效
文章还提到,严格执行治理措施也曾引发争议。部分地方政府为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采取“一刀切”式的停工停产政策,扰乱了企业正常生产。此外,居民在清洁取暖设备尚未验收时被强制拆除供暖设施,也引发了公众不满和舆论质疑。
专家强调,治理措施需更加精准高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未来,中国应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降低对煤炭的依赖,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电力系统。
环境效益显著,但仍需持续努力
尽管如此,治理雾霾带来的巨大健康和发展效益是直观的。据预测,到2025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将避免每年约18万人因PM2.5污染而过早死亡,重点控制区域如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将受益最大。
中国未来的空气质量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坚持系统性思维,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措施推进雾霾治理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