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俄市场“轮盘赌”

中国车企陷入俄罗斯“轮盘赌”:建厂抑或持观望?

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快速崛起,一度成为俄方亟需的“救市工具”。然而,随着局势变化和政策调整,中国车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23年起,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品牌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包括大幅提高汽车进口税率、增加资金占用等。这些措施不仅导致中国车企销售额下滑,也让他们陷入“建厂抑或持观望”的抉择之中。

数据显示,自政策生效以来,排量在1.0L—2.0L的产品,2024年缴税金额从2.2万元增至4.1万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6万元;排量在2.0L—3.0L的车型,2024年的缴税达到了11.5万元,2026年超过16.5万元。其他种类的车型最高缴税金额甚至高达50.6万元人民币。此外,俄罗斯还采取了限制平行进口、补齐税费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俄的运营成本。

面对严峻形势,部分中国车企选择积极布局本土生产。长城汽车于2015年在俄罗斯图拉州建厂,目前产能已从8万辆扩充至15万辆,接近其总产能十分之一。哈弗也计划在图拉州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集群。这些布局为中国车企带来了不小的数据贡献。数据显示,2024年哈弗品牌总出口销量为33.46万辆,其中在俄罗斯销量为19.16万辆,占比达57.26%。

然而,大多数中国车企仍对前往俄罗斯建厂持观望态度。奇瑞汽车曾明确表示没有在俄罗斯建造或购买制造厂的计划。原因在于,经过三年的填补,俄罗斯汽车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专家预测,到2025年,俄罗斯的汽车市场将减少约15%。在这个存量博弈的环境下,再斥巨资进行建厂,未来的收益难以确定。此外,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也令许多企业谨慎行事。美国曾提出针对中国向俄提供支持的企业的制裁法案,其中包括了奇瑞、长城、长安三家中国车企。

未来,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处境将取决于多重因素。如果冲突持续升级,市场竞争加剧,这些风险将进一步放大。反之,如果局势缓和,市场环境更加明朗,那么建厂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增强。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