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高管离职潮引担忧
中国稀土高管离职潮引担忧:集团称人事调整正常
近年来,中国稀土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稀土”管理层出现频繁的离职潮,引发市场和舆论关注。网传多名高管被国外稀土实验室重金挖角,甚至集体离职叛逃,其中包括稀土分离技术领域的权威人物廖春生。
就在中国利用稀土作为中美贸易战“撒手锏”的关键时刻,这一消息引发了中国稀土技术外流的担忧。针对传闻,中国稀土集团昨日发布声明辟谣,称部分董事、高管职务调整是正常人事安排,相关人员职务调整后仍在集团内任职,运作未受影响。
财联社报道,中国稀土集团在声明中表示,本次部分董事、高管职务调整是集团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性能,严格按制度及监管规定开展的正常人事安排,程序合规透明。目前,中国稀土集团和“中国稀土”各项工作未因相关人员变动受到影响。
尽管官方发布声明辟谣,但今年以来,“中国稀土”管理层人事变动的幅度确实较大。6月,公司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3位董事先后辞职,他们均以“工作原因”为辞呈理由。其中,原总经理阎绳健辞去总经理后,仍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等职务;而原董事杨国安、董贤庭、郭惠浒则不在公司任职。
此前4月,中国稀土原副总经理廖春生请辞;再往前,公司原财务总监齐书勇、原监事会主席杨杰均于今年1月24日辞职,公司对外都称因工作调整。目前,“中国稀土”第九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成员仅剩阎绳健继续任职,同期高管团队其他成员已全部“出局”。
廖春生备受关注,他是一位稀土分离技术领域的权威人物,师从“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据中国稀土集团最新动态显示,廖春生目前身兼中稀(深圳)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技术专家职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南方一家稀土集团副总裁因向境外泄露稀土提纯技术的内核机密被判刑11年,加剧了舆论对“人才掠夺”的担忧。有人猜测,国外可能通过高薪挖角稀土技术专家来获取中国独有的稀土技术优势,这将对中国稀土产业造成致命危机。
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保护稀土科技成果和人才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中国稀土产业的重要性: 稀土元素被誉为“21世纪的石油”,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中美科技博弈: 近年来,中美在人工智能、芯片等高技术领域存在激烈竞争,稀土作为关键资源,成为双方角逐焦点。
...
中国稀土集团的声明试图平息市场和舆论的担忧,但频繁的高管离职确实引发了人们对行业稳定性和科技成果安全性的疑虑。
如何化解危机? 专家建议采取多方面措施:
-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大对稀土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中国稀土产业链,同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人才留任。
-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强对稀土技术的研发、生产、应用等环节的监管,打击技术外流和知识产权盗窃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和自主性: 减少对国外企业依赖,努力实现国产替代,构建完善而安全的国内稀土产业链。
- 加强国际合作: 与其他国家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稀土资源的全球化挑战,促进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外部挑战,中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保护稀土科技成果和人才,确保稀土产业的长远发展。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