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资增长乏力阻碍消费复苏
中国工资增长乏力成消费复苏障碍 高盛数据显示增速降至疫情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经济复苏面临新的挑战:工资增长疲软,已创下疫情爆发以来最低水平。高盛集团近日发布的一项替代指标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工资同比仅增长3.9%,远低于官方统计数据和预期水平。这一数据凸显出劳动力市场压力持续存在,对国内消费复苏构成重大障碍。
高盛经济学家Andrew Tilton团队指出,自2023年初中国解除疫情管控以来,工资增长呈下降趋势。他们预计下半年将出现渐进且有针对性的宽松措施,以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 尽管近期政府通过对智能手机、家电和汽车等商品的购置补贴提振了零售销售,但疲软的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增长仍是消费持续复苏的一大障碍。
官方数据也印证了中国薪资压力的减弱。2024年民营企业平均年薪同比仅增长1.7%。然而,独立数据可得性下降、评估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得更加困难的情况下,衡量中国消费者健康状况的难度不断增加。人们普遍认为,官方就业数据往往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应对数据稀缺,高盛最近调整其工资指标,纳入了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各类调查中的就业分项指标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等统计数据。这些替代指标取代了此前依赖的、来自中国大型招聘平台的工资数据以及央行有关居民收入和信心的调查。除了高盛外,其他经济学家也使用PMI来分析就业状况。近年来,这些调查结果与官方失业率走势出现分歧,前者显示出持续疲软,而后者基本保持稳定。
研究公司Gavekal,Dragonomics消费分析师Ernan Cui表示,这种背离可能源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或其他非正式工作,这类就业不被大型企业调查覆盖,但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统计中仍被计入。结合疲软的工资数据,Gavekal本月早些时候的报告指出,由于缺乏正式工作机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被迫转向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数据表明,尽管官方失业率总体稳定,中国劳动力市场持续疲弱,”Cui在报告中写道,“在劳动力市场真正收紧之前,家庭信心似乎难以恢复。”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中国经济的复苏是一个多方面、复杂的过程。除了工资增长乏力对消费复苏的影响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值得关注:
- 房地产市场困境: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持续影响着经济整体发展。沉重的房企债务和居民购房意愿下降都限制了消费信心。
- 外贸环境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地缘政治局势复杂,中国出口面临较大压力,进而影响国内生产和就业市场。
- 科技领域的竞争加剧: 在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等国的激烈竞争,这可能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高盛的数据表明工资增长疲软是消费复苏的重要阻碍,但并非唯一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多管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就业市场稳定和居民收入增长,例如:
- 加大财政支出: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刺激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失业保险待遇、养老金标准等,帮助弱势群体渡过难关,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 推动结构性改革: 减少行政审批流程,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只有全面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消费市场才能得到有效恢复。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