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00后女“薅羊毛”被捕
“薅羊毛”两月吃喝白白 上海00后女因恶意索赔被捕
近日,一则关于上海一名00后女子在两个月内通过各种手段吃喝白白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该女子黄某于2月18日来到上海,利用服装店的无理由退换货规则免费获取衣物,住在宾馆或洗浴中心,并以虚构的理由要求商家免单,甚至准备了死蟋蟀作为道具诬陷酒店卫生问题。
黄某的生活方式堪称“零元购”高手。她会在入住宾馆或洗浴中心后,以房间有虫、床铺不干净等理由要求商家免单,如果被拒绝则闹到派出所,企图通过调解达到目的。当警方不支持她的无理要求时,她还会连派出所一起投诉。
在日常饮食方面,黄某也靠着各种手段“薅羊毛”。她在点外卖后会以菜糊了、有异物等理由进行投诉,迫使商家退款。出行方面,黄某注册多个手机号码,使用不同打车软件,并对司机恶意投诉,拖延车费支付。
在美容项目上,黄某同样玩起了“零元购”游戏,做完眼睫毛项目后称自己眼睛不舒服,要求店家免单。面对警方调查,黄某毫无悔意,反而大哭表示人生毁了,声称每个人都犯过错。目前,犯罪嫌疑人黄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位“薅羊毛”高手最终落网的原因是其行为已超出财产侵夺范畴,直接扰乱了市场交易秩序。她的案例提醒我们,任何形式的非法手段都无法长久,最终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黄某的案例引发了人们对于“薅羊毛”行为的深层思考。 "薅羊毛" 本身并非绝对错误,很多人理解为利用商家促销活动、漏洞或政策优惠,获取实惠的行为。然而,像黄某这样通过恶意投诉、虚假信息甚至威胁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商家利益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薅羊毛”行为的灰色地带:
很多时候,“薅羊毛”的界限难以明确界定。 比如,善用优惠活动获取折扣,利用平台漏洞获得额外的积分奖励,这些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合法的消费技巧。 但当这种行为演变为欺骗商家、恶意投诉、扰乱市场秩序时,就变成了违法犯罪的行为。
“薅羊毛”的社会影响:
过度追求“零元购”,不仅会损害商家的利益,也会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薅羊毛”文化也可能滋生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如道德滑坡、法律观念淡薄等。
如何看待和应对“薅羊毛”行为:
- 商家应加强风险防范: 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平台审核机制,及时识别和处理恶意用户。
- 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利用优惠活动获取实惠是合理的,但不能通过欺骗、威胁等手段获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 法律法规需不断完善: 加强对“薅羊毛”行为的立法规范,明确界限,加大对违法犯罪者的惩处力度。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